不算情书丁玲(丁玲不算情书写给谁)
诗经·邶风·击鼓》有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古往今来,爱情早已成为每个时代亘古不变的话题。
每个才子佳人背后至少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在民国时代,也曾出现一位“多情”女子。自古才子多风流,这句话用在她身上也许很适合。
她叛逆、洒脱、敢爱敢恨、忠于自我,她是那个时代最时髦的女性。如果文学史上少了她的存在,肯定会乏味了许多。
这个人就是丁玲,是我国建国史上著名的作家,文学家,是民国时期的巨星,悬挂在午夜星空。
鲁迅曾经对她做过这样的评价:“丁玲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作家”。毛泽东也曾评价丁玲:“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可见她的才华横溢。
丁玲骨子里有女性般似水柔情,也有男性般的果敢和勇气,瞿秋白曾评价丁玲:“冰之(丁玲)是 飞蛾扑火,非死不止。”一语成畿,既概括了丁玲的过去,也预示了她的未来。
她注定是个不凡女子
丁玲,1904年10月12日出生于湖南一个家境殷实的书香世家。原名蒋伟,字冰之,一个非常男性化的名字,丁玲是她后来发表作品时的笔名。
丁玲的父亲娶了好几房太太,而她的母亲余曼贞是最小的老婆,所以总是遭到大房的欺负。直到丁玲的诞生,才给她母亲带来生活的希望。
丁玲虽然是个女儿身,但是她不比男儿逊色。她从小就聪明伶俐,特别讨人喜欢,她的父亲也非常的喜欢她。从小把他送进学堂里读书,这对她后来的思想认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好景不长,父亲在丁玲4岁时就已去世,家道开始没落。而她的父亲死后,母亲就生下了弟弟,这更让母亲在这个家里举步维艰,母亲只好带着丁玲和她弟弟离开了这个家。
她的母亲带着丁玲和他的弟弟投奔了娘家。她的舅舅就提出,等她长大就把她许配给表哥,从小定下娃娃亲。
那时的丁玲自然是懵懂的,但她骨子里的桀骜不驯遗传了她的母亲,从小就有思想,根本就不会把他舅舅的话当成一回事儿。
余曼贞虽然是出生于封建家庭的大家闺秀,但她并没有像封建女人一样唯唯诺诺,时刻谨记着三从四德,反而有着新时代的思想。
她经常给女儿丁玲灌输一些新时代的思想。不仅如此,还经常让女儿读书看报,了解回家时事政治。睡前还给丁玲讲秋瑾、法兰西革命女杰罗兰夫人的故事。
余曼贞不仅让女儿变得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而且她也不断的汲取知识,更新自我。在她32岁时,她和6岁的丁玲一起去上学。一瞬间“母女同校一起学习”的消息,一时轰动了整个学校。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而当时就读于岳云中学的丁玲,自然也接触到了这股新思潮。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叛逆”的丁玲不仅把头发剪得极短,而且行为举止也非常洒脱利落。
后来,她完成学业后来到了上海,把接受的新思潮传播到上海,经常和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
自由和解放已经深深嵌入到她的灵魂。1922年,刚刚19岁的丁玲,在当地的《民国日报》上指出舅舅“包办婚姻”的陋习。
随后,丁玲和闺蜜王剑虹逃婚来到上海,进入陈独秀、李达等共产党人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
情窦初开的感情,终究昙花一现
在平民女校读了将近6个月,她们决定去南京谋求更好的发展。后来经朋友介绍,两人遇到了瞿秋白,在瞿秋白的劝说,丁玲和王剑虹再次回到上海,并进入上海大学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