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口狭窄可通过尿道扩张术、尿道内切开术、尿道成形术、药物治疗、定期随访等方式治疗。尿道口狭窄通常由先天性发育异常、外伤、炎症感染、医源性损伤、尿道肿瘤等原因引起。
1、尿道扩张术
尿道扩张术适用于轻度尿道口狭窄,通过逐步扩张尿道口改善排尿困难。操作需由专业医生使用金属探条或球囊导管重复进行,可能伴随短暂血尿或疼痛。术后需预防感染,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阿奇霉素胶囊等抗生素。
2、尿道内切开术
尿道内切开术通过内镜直视下切开狭窄段尿道,适用于短段狭窄。手术采用冷刀或激光切开瘢痕组织,术后留置导尿管1-2周。可能与尿道出血、尿失禁等并发症有关,需配合使用坦索罗辛缓释胶囊、非那雄胺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3、尿道成形术
尿道成形术用于复杂或长段狭窄,通过移植口腔黏膜或包皮组织重建尿道。手术需分期进行,成功率较高但恢复期较长。术后可能出现尿道瘘、再次狭窄等情况,需定期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盐酸环丙沙星片等预防感染。
4、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炎症性狭窄,可缓解局部水肿和瘢痕增生。常用药物包括泼尼松片抑制炎症反应,硅胶尿道支架防止粘连,以及盐酸特拉唑嗪片改善排尿功能。需注意激素类药物不可长期使用。
5、定期随访
所有治疗后均需长期随访,通过尿流率检测和尿道造影评估疗效。随访频率为术后3个月内每月1次,之后每3-6个月复查。发现复发迹象时可早期干预,避免进展为完全性尿道梗阻。
尿道口狭窄患者日常应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毫升以上,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排尿时采用蹲位或坐位减少阻力,练习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出现尿线变细、排尿疼痛等症状加重时须及时复诊,不可自行使用器械扩张尿道。术后3个月内禁止骑跨运动及性生活,定期进行温水坐浴促进局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