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国务院2003年确定的不可出国展出的六十四件珍贵文物之首。这件文物图案很有寓意,一只大白鹳鸟伸出长喙叼着一条鱼,旁边是一把石斧。一般认为这意味着描绘氏族之间战争及因此产生的统治威权。这个看法有道理,但也可以继续探究。由于这幅图案是绘在一个陶缸上,里面有人骨。而且周围其他没有绘图的陶缸也都是装有人骨。所以这个陶缸应该是葬具,是二次葬存放骨骸的器具。那么在葬具上绘制这幅图画,就很有意味了。一般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埋葬逝者都很简单,自然的埋葬。这种有特定标识的葬具葬法,肯定有特殊历史意义。由于这个陶缸是新石器时代的,所以可以判断这里埋葬的应该是父系氏族的首领及其氏族。也就是说,这个陶缸图案标识的是父系氏族社会的历史,换言之就是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化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葬法,所以石斧表示的是父系氏族的威权,鹳鸟表示父系氏族强大起来,鸟喙叼着的鱼象征母系氏族。这就是表示男性统治时期开始了,母系氏族衰微而且女性位于从属地位。所以鹳鱼石斧图,就是父系社会开始的标志。
1978年,河南省林汝县阎村外,村民李建安在一竹林附近挖竹笋的时候,无意地挖出来了一堆沾满泥土的陶罐,由于好奇,于是李健安把这些陶罐都带回了家。
回到家后,老李把这些沾满泥土的大陶罐清洗干净以后发现,这些陶罐制作的都非常精美。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在这些陶罐中有一个大陶罐上面刻有很多精美的花纹,看起来非常的漂亮。看到这里,老李觉得这个大陶缸应该是一件珍贵的宝物。
于是,老李就把这个大陶罐珍藏在了家里。直到两年后,当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下乡走访做文物征集文物的时候,在老李的家里无意地看到了这些陶罐。
就这样,老李捡到宝物陶罐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村子,而做文物征集的工作人员很快就把这个消息上报给了当地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得到消息以后,于是迅速派出了几位专家来到了老李的家里。
专家来到老李的家里以后,收到了老李的热情款待,然后专家向老李表明来意以后,见到了老李捡到了的陶罐。当专家看到这些陶罐以后,都感到了非常惊讶,因为在这些陶罐做工非常细腻,其中一个陶罐还刻有精美的图案,做的非常细致,最后通过专家们的简单研究得出结论这些陶罐都是非常稀有的文物。
于是,专家向老李询问了这些陶罐的来源后,给老李普及了相关的文物法律法规,然后便给老李做思想工作,劝老李上交这些陶罐,最后在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最终老李把这些陶罐上交给了当地的博物馆,把这些陶罐上交以后,老李获得了15块钱的现金奖励和五副手套。
而博物馆收到这些陶罐以后,通过专家们的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些陶罐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制品,其中绘有图案的陶缸,名叫彩绘鹤鱼石斧纹陶缸。经过工作人员的简单测量得出,这个陶缸高47厘米,口径长32.7厘米,陶缸身上刻有精美的鹤鸟衔鱼图案,在旁边还竖立着一把石斧的画面,刻画的非常漂亮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于是,最后这个陶缸被收藏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成为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978年,河南一名工人挖到一些陶器,想上交给县文化馆却被拒绝。没想到,这里头有个陶器后来却被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一。
挖到这个陶器的人叫李建安。有一次,他听别人说在某个村的苹果地里有不少红陶片。于是他赶到那里,花了一天多的时间,挖到了13个陶缸和尖底瓶。其中有一个陶缸,上面绘有鹳鱼石斧的图案。
李建安之前学习过一些文物和考古的知识,所以他敏感地意识到,这些陶器不是普通的陶缸,应该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
于是,李建安小心翼翼地把这些陶器搬回家里。没想到回到家后,在清洗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缸里装了人骨头。家里人嫌它晦气,不同意李建安把这些陶器放在家里。于是,李建安不得不把这些陶器运到他工作的地方存放。
李建安认为,这些陶器看起来像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不能就这样随便找个地方放着,应该把它们上交。于是,他找到了县文化馆。
然而,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看了看这些陶器,觉得这就是普通的陶器,并非什么文物。于是拒绝了他。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就这样又过了一年多。李建安依然在向有关部门请求妥善安置好这些陶器。所幸的是,不久,他的请求终于得到了回应。县文化馆馆长亲自接待了他,对他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奖励他五双手套。
后来,这些陶器被安置在了县文化馆。其中那件绘有鹳鱼石斧图案的陶缸,尤其引人注目。经过众多专家人士的鉴定和考核,这件陶缸被命名为“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葬具,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总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它的外表呈红色,腹部一侧有一幅高37厘米的、宽44厘米的《鹳鱼石斧》彩陶饰图。
这幅彩图,画面左侧为一只站立的白鹳,圆眼、长嘴,嘴上衔着一条大鱼。而右侧则竖立一柄石斧。鱼和石斧用粗线条勾勒而成,然后填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