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我国的开国上将--吕正操。
百岁后,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只用了一句轻描淡写的话:
吕正操出生在辽宁海城县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就住在铁路旁边。
吕正操
那时,日本的铁道守备队沿铁路驻扎,不许百姓靠近铁路一步,还常常欺压残害铁路附近的老百姓们。
这些,都被年幼的吕正操看在眼里。可以说,对日本人的仇恨在这时就埋进了他的心里,也由此让他产生了两个心愿:
八岁时,他进入村里的小学读书。老师给他起了一个正式的学名,叫正言。
他对这个名字不太满意,认为不管是上学还是参军,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操练好了去打日本,所以他给自己改名为正操。
老师又送了他一个字:必之;因为古书上曾经写道:
虽然吕正操学习很用功,但是家里太穷了,他连小学都没读完就辍学了。等到1922年 在亲戚的介绍下,他去了沈阳,参加了东北军,成为张学良卫队旅的一员,也由此迈出了漫长军旅生涯的第一步。
张学良
不久,旅部招考文书。吕正操上过学,一手小楷写得很漂亮,这个职位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
一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加上又是张学良的老乡。他很快就得到张学良的赏识,被推荐到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他就当上了张学良的少校副官、秘书。
1936年,他又被张学良保送去南京陆军大学高级班学习,想让他更进一步。结果,有个学员骂吕正操是“亡省奴”,吕正操一听,这还得了。
东北奉行的就是“能动手就别吵吵”的原则,于是,他把人打了一顿。这下被报纸大肆报道,说他行凶打人,张学良又赶紧把他召回。
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去和周恩来和谈。和谈期间,吕正操也在场,也就是这一次和中共代表的接触,促使他在1937年5月秘密入了党,人生轨迹从此改变。
和谈之后,张学良要送蒋介石回南京。临行前和吕正操告别,他立刻就红了眼眶和张学良说“不能去”。
吕正操和家人在一起
但张学良还是去了,表示三天就能回来。两人都没想到,这一别,就是半个多世纪。
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后,东北军可以说是群龙无首、名存实亡。在蒋介石的强制改编下,吕正操成了东北军第53军691团团长。就是这时,他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国民党的军队可以说是节节败退。吕正操也奉命带着691团南撤,结果在梅花镇与日军狭路相逢,甚至有部分军队已经被包围了。
在这个危急关头,53军的军长、师长、旅长不断发来电报,却不是要增援或者指挥作战,而是让吕正操扔下被包围的军队赶紧撤退。
吕正操大怒,把电报撕得粉碎,带领部队直接冲进敌阵,接应被包围的部队,成功突出重围。
梅花镇发生的战斗
就在他们与日军殊死搏斗的时候,53军已经扔下他们自己跑了,也就是从这里 691团的命运开始转变。
10月14日,吕正操召集全团开了抗日誓师大会,正式宣布脱离53军,改名为“人民抗日自卫军”,提出了“向敌人后方退却 北上抗日”的口号,树起了冀中平原上的第一面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大旗。
从此,抗日的战场上,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名字,又多了一个吕正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