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白成功”的案例究竟怎么回事?
业内人士调查发现,也有网友分享“成功洗白”的案例。有人称自己花高价请人“修复征信”,逾期记录真没了。这到底怎么回事?
“征信系统不存在‘征信修复’的概念,网络上关于个人征信可以进行修复的说法属于虚假宣传,实质是故意混淆了其与征信异议的区别,让信息主体误以为可以随意更改或删除征信信息。”央行征信部门有关人士表示。
征信异议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改正错误”的纠错机制,有别于“失信后”为重塑信用而进行的修复。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等信息提供者,都有如实报送信用信息的义务,无权随便更改、删除征信报告上展示无误的不良信息。但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除了本人亲自申请异议,还可以委托代理人申请异议。
据卡农社区了解,这种错误、遗漏的情况,一般是因为银行失误、不法分子盗用身份等特殊情况形成,本人可以依法提出异议,根本就不需要花大价钱请人办理。有些消费者不知道异议处理的程序,被人忽悠花了冤枉钱,需要提交的基本资料其实也都是他们自己提供的。
更多时候,从事“非法征信修复”的人是靠弄虚作假、卖惨求情的套路来与银行交涉。他们教唆个人用“非恶意逾期”等理由无理投诉,甚至不惜伪造虚假材料。
一个在“征信修复”行业有过短暂从业经历的人士表示,培训时,“老师”告诉他们,出国、生病、车祸、被传销组织拐骗......都可以成为编造的“卖惨”理由,“老师”还强调“一定要合情合理,不要自己都说不通了,最好根据这些理由提供一些细节,这样不容易被戳穿。”
为了让这些子虚乌有的理由显得更真实,“征信修复”机构甚至会替客户伪造证明材料。除了造假,不法分子还有一招,就是威胁银行要向监管部门投诉。
某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一般都是由于不可抗力导致征信问题或能证明是银行原因,从而可以向银行提出异议申请,否则投诉银行或者消费金融机构的意义不大,银行绝不会随意删改征信系统上的数据。该人士提醒,在“征信修复”的过程中,消费者需要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如果被不法分子非法使用,可能会带来更大损失。
所谓的征信修复机构,实际上是通过非法恶意投诉等手段来逼迫金融机构做出让步,若这种方式得逞的话,会导致信用记录失真,影响整个征信体系的客观性、独立性和真实性。
卡农社区提醒消费者,坚决不要相信这些征信修复机构,如果对信用记录有异议,可以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提出。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合理借贷,量入为出的习惯,不要过度借贷、盲目借贷,个人征信是“第二张身份证”,要珍惜和维护个人信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