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其他肠道病毒也可致病。发病原因主要有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粪口传播、免疫力低下、环境卫生差等因素。患儿通常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1、接触传播
病毒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玩具、毛巾等物品传播。患儿唾液、疱疹液含有大量病毒,接触后未洗手易感染。家长需对患儿用品煮沸消毒,使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家具。接触患儿后要用流动水洗手,避免揉眼摸口。托幼机构发生病例时,建议对公共物品加强消毒频次。
2、飞沫传播
患儿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可传播病毒。在密闭空间如教室、家庭中共处时风险较高。家长护理时应佩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幼儿园出现病例后,建议患病儿童隔离至症状消失后一周。易感儿童可遵医嘱使用干扰素α2b喷雾剂预防。
3、粪口传播
病毒通过粪便排出可污染水源或食物。处理患儿粪便后未彻底洗手、生食被污染的蔬菜水果均可导致感染。家长处理尿布后需用肥皂洗手,患儿粪便要用漂白粉覆盖消毒。患儿餐具应单独清洗煮沸,避免与家人混用。疾病流行期间不建议食用生冷食物。
4、免疫力低下
营养不良或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儿童更易感染。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家长应保证儿童饮食均衡,适量补充乳铁蛋白粉。对反复感染者可遵医嘱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调节免疫。接种EV71灭活疫苗能预防重症手足口病。
5、环境卫生差
人口密集场所通风不良、消毒不彻底易造成病毒传播。使用未经消毒的游泳池、公共浴池可能感染。家长应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场所,外出后可选用75%酒精洗手液清洁。托幼机构需每日对门把手、水龙头等高频接触部位消毒。流行季节可用紫外线灯对教室空气消毒。
预防手足口病需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食。疾病流行期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玩具餐具定期煮沸消毒。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家长护理时需佩戴口罩和手套。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时,应立即送医治疗。痊愈后仍可能再次感染不同型别病毒,需持续做好防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