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和多动症可通过症状表现、发病机制及诊断标准进行区分。抽动症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肌肉抽动或发声,多动症则以注意力缺陷和过度活动为核心特征。两者在发病年龄、症状持续时间及伴随疾病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1、症状表现
抽动症患者会出现突发、快速、重复的无目的肌肉运动或发声,如眨眼、耸肩、清嗓子等,症状可短暂控制但会因紧张加重。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如坐立不安、打断他人谈话、难以完成指定任务等,这些症状持续存在且影响学习社交功能。
2、发病机制
抽动症与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相关,多巴胺系统异常可能导致运动控制失调。多动症则与前额叶皮层发育延迟有关,涉及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神经递质调节异常,影响执行功能和行为抑制能力。
3、诊断标准
抽动症诊断需符合DSM-5中抽动障碍标准,要求多种运动抽动和至少一种发声抽动持续1年以上。多动症诊断需满足注意力缺陷或多动冲动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且症状出现在12岁前并在多个场合显现。
4、伴随疾病
抽动症常共病强迫症、焦虑障碍,约50%患者存在注意缺陷问题但不同于多动症。多动症多合并学习障碍、对立违抗障碍,约30%患儿成年后仍保留核心症状,少数会发展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5、治疗差异
抽动症轻症可采用行为疗法如习惯逆转训练,中重度需用阿立哌唑片、硫必利片等药物。多动症以哌甲酯缓释片、托莫西汀胶囊等中枢兴奋剂为主,配合行为矫正和认知训练,严重者需进行家庭干预和学校行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