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补或食补,轻度贫血可通过食补改善,中重度贫血需药补联合食补。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方式选择主要取决于体内铁缺乏的程度以及血红蛋白水平。对于轻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浓度略低于正常值但无明显症状时,优先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铁元素。动物肝脏、红肉、血制品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吸收率较高,配合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水果可进一步提升铁的吸收效率。植物性食物如黑木耳、菠菜虽含非血红素铁,但吸收率较低需长期坚持食用。日常需避免与浓茶、咖啡同食影响铁吸收,同时注意均衡摄入蛋白质和叶酸等造血原料。
当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出现明显乏力、心悸等症状时,单纯食补难以快速纠正贫血状态,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铁剂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右旋糖酐铁注射液等,不同剂型适用于不同吸收能力和耐受性的患者。口服铁剂可能出现胃肠刺激症状,可随餐服用减轻不适。静脉补铁适用于口服不耐受或吸收障碍者,但需警惕过敏反应。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避免铁过量沉积。
无论采用何种补铁方式,都应排查导致缺铁的原发疾病,如消化道出血、月经量过多等。补铁治疗见效后仍需维持治疗3-6个月补足储存铁。日常饮食注意荤素搭配,贫血症状未改善或加重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及老年人补铁需在营养师或医师指导下个性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