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肠套叠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手术复位、补液支持、抗生素治疗及饮食调整等方式处理,通常由肠道蠕动紊乱、肠道息肉、病毒感染、肠道发育异常及饮食不当等原因引起。
1、空气灌肠复位:
空气灌肠复位是小儿急性肠套叠的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肛门注入气体使套叠的肠管复位。该方法适用于发病48小时内且无肠坏死征象的患儿,成功率可达80%以上。操作需在影像设备监视下完成,复位后需密切观察患儿腹部症状及排便情况。
2、手术复位:
手术复位适用于灌肠失败或合并肠坏死、腹膜炎的患儿。开腹手术可直接观察肠管状态,手法复位后需评估肠管活力,必要时切除坏死肠段并行肠吻合术。腹腔镜手术创伤较小,但需具备相应技术条件。术后需禁食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3、补液支持:
急性肠套叠患儿常因呕吐、禁食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静脉补液可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维持有效循环血量。补液方案需根据患儿年龄、体重及脱水程度调整,通常使用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搭配钾离子补充,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输液。
4、抗生素治疗:
对于合并肠坏死、穿孔或手术治疗的患儿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甲硝唑等广谱抗生素,可覆盖肠道常见致病菌。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疗程一般不超过7天。单纯空气灌肠复位且无感染征象者通常不需抗生素。
5、饮食调整:
复位成功后应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初期可给予米汤、稀释配方奶等低渣食物。2-3天后若无呕吐腹胀可添加米糊、烂面条,1周后恢复普通饮食。避免过早摄入高纤维、高糖食物,哺乳期母亲需注意饮食清淡,减少患儿肠道刺激。
小儿急性肠套叠康复期需保持喂养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或剧烈哭闹诱发肠道蠕动异常。日常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注意观察排便性状及频率。恢复期建议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适当增加维生素摄入增强免疫力。若出现反复呕吐、血便或腹胀需立即复诊,术后患儿应定期随访评估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预防方面应注意饮食卫生,及时治疗肠道感染,避免腹部受凉,对于有复发史患儿可考虑进一步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